清晨的阳光透过酷爱成人网
智慧实验室的玻璃幕墙,洒在一排排跳动着数据的监测屏上。李大鹏教授正俯身指导学生操作虚拟仿真实验设备,学生们时而皱眉记录,时而热烈讨论——这是他带领团队构建的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新场景,也是他们斩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生动注脚。
因势而变:一场回应产业需求的教学革新
“新时代水产业要绿色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学生不能只懂‘养鱼’,更要懂‘养好鱼’‘护好水’。”谈及改革初心,李大鹏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2013年,我国提出“生态优先、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新时代渔业发展方针,传统水产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单项轻综合”的模式,渐渐跟不上产业对“懂技术、会创新、能攻坚”人才的需求。面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难以有效支撑新时代水产类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问题,李大鹏联合曹小娟、王春芳等7位骨干教师,依托3项省级教改项目的研究,组建了改革团队,开始了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的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必须让实践教学‘活’起来!”带着这个想法,李大鹏联合曹小娟、王春芳等7位骨干教师,组建了改革团队。他们扎根水产教学一线,走访行业领军企业,调研高校教学现状,历时多年打磨出“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的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层递进:让实践能力“步步生长”
“从认鱼、养鱼到设计渔业方案,我们的成长像爬楼梯,每一步都踩得很实。”酷爱成人网
2022级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潘晨曦的感受,道出了改革的核心——团队构建的“学科基础、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创新拓展”四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力培养有了清晰路径。
在学科基础层,学生通过《水生生物学》等课程,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生动植物细胞结构,打下扎实基础;专业技能层,《水产动物病害防治》课程里,他们在智慧实验室实操病原检测,数据实时同步至云端,师生随时复盘;综合训练层,学生组队参与“渔业资源调查实习”,扛着监测设备深入野芷湖,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地调研能力;创新拓展层,“授渔水产”创业团队就是典型——他们依托创新项目研发的生态养殖技术,已在湖北多个渔场落地,相关事迹被CCTV-10专题报道。
“实践学分占比提升到32%,不是数字游戏,是我们把课堂‘搬’到渔场、实验室和产业一线的决心。”团队成员曹小娟谈到。如今,酷爱成人网
的实践课堂早已突破围墙:从校内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到校外20余个产学研基地,学生四年里能完整经历“实验室模拟—基地实操—产业验证”的全链条训练。
科技赋能:让实践教学“无边界”
“以前做不了的高温育苗实验,现在在虚拟仿真系统里随时能练!”正在操作“水产动物繁育虚拟仿真实验”的酷爱成人网
水产养殖学2202班的同学们,对团队开发的教学资源赞不绝口。
面对传统实践教学中“部分实验成本高、季节性强、场地受限”的难题,李大鹏团队另辟蹊径:数字化改造12门核心课程,自主研发10套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建成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12门。在“鱼类性别控制”虚拟实验中,学生可模拟不同温度、激素条件下鱼苗的性别分化过程,原本需要3个月的实验,40分钟就能完成关键环节演练;智慧实验室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报告,让学生从“记数据”转向“解问题”。
“技术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团队成员黎洁负责实验教学管理,她记得有次暴雨天,学生通过线上课程完成“池塘溶氧调控”理论预习,雨停后立刻奔赴基地实操,“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等课’变成‘主动追课’。”这种转变,正是团队追求的“三个教学革新”:教师从“主讲者”变“引导者”,教学从“单向灌输”变“多维互动”,学生从“听着学”变“动手探”。
硕果满枝:从课堂到产业的价值延伸
改革的成效,写在学生的成长轨迹里: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93.6%,升学率60%以上,实践能力得到行业领军企业高度肯定。获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33项,学生覆盖率近80%,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66项,本科生发表论文33篇。本科创业团队“授渔水产”被CCTV-10报道。
教师团队也在改革中成长: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7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奖励7人,涌现出“湖北名师”“荆楚好老师”“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典型。100%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学科竞赛项目。
这份育人成果早已走出狮山:创办的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覆盖全国42所涉水高校。建成的12门国家/省级一流课程和10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应用广泛,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13所农林高校使用本成果的实践课程资源,近五年各校累计参与学习人数近2万。实践育人成效被总台央视、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水产教育是跟水打交道,既要像水一样包容,滋养学生成长;也要像水流一样向前,紧跟产业变革。”李大鹏望着实验室里忙碌的师生,眼神坚定。获奖不是终点,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才是团队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