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成人网

酷爱成人网

学院新闻

酷爱成人网当前您的位置: 酷爱成人网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巡礼】铸魂强基,培养兴渔济国的拔尖创新人才

日期:2025-08-15作者:毕晨 审核人:秦长平 浏览量:

 铸魂强基,培养兴渔济国的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本科教学更是高等教育的根基。五年来,酷爱成人网 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价值塑造中厚植“三农”情怀,在知识传递中夯实专业根基,在能力培养中彰显水产特色。学院秉持“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传承“上善若水、弘毅笃行”的院训精神,弘扬从游育人文化,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在党建引领、课程改革、师资建设、科教融合、国际交流等方面深耕细作,逐步构建起具有水产特色的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为我国水产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兴渔济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党建引领筑根基,思政浸润育情怀

学院始终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摆在思想政治建设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特色浸润”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学院统筹推进思政与课程深度融合,将“中国传统渔业”中的生态智慧、奋斗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新开设中国鱼文化、休闲渔业等特色课程,通过“长江十年禁渔”案例研讨、“渔业发展史”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深刻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同时,打造“渔文化”第二课堂品牌,组织学生参与“鄱阳湖湿地保护”“黄河流域渔业资源调研”等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累计覆盖学生1200余人次,努力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让“保护水生生物、守护蓝色粮仓”的信念根植于心。《动物生理学》课程获评省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江碧水向东流”——共筑守护长江“命运共同体”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金奖,并入选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学院“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成员在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水样

学院充实思政力量,创新“双师协同”育人机制。聘请海大集团、通威股份等领军企业高管专家担任企业班主任,与学院选聘的54名“红色导师”形成育人合力。在榜样引领下,学院学子纷纷响应“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近五年毕业生中,150余人选择到水产养殖一线、基层渔业部门就业,其中60余人扎根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国家战略区域,用专业所长服务渔业振兴。

企业班主任与新生座谈交流

二、专业建设强内核,课程改革促提升

教材与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学院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服务发展”为原则,持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着力培养“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视野开阔”的水产人才。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出版《智慧渔业》《动物生理学实验(第3版)》《动物学》《水族景观与规划》《水产动物免疫学》《休闲渔业》等特色教材6部,其中《智慧渔业》入选新农科“101计划”核心教材。

为服务国家“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学院不断深化专业和课程建设,近五年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项,其中“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的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水产养殖学和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物生理学》《动物学》《水族景观规划与设计》等7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池塘养殖学》《水生动物免疫学》等13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汤蓉老师讲授《动物生理学》课程

学院不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4年推出“本研贯通制”培养模式,探索“3+3”一体化培养机制,提升创新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力。

三、强师兴教固本源,师资优化提质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酷爱成人网 始终坚持“强教先强师”理念,通过能力提升、师德建设、队伍优化等举措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每年举办“教师发展论坛”,五年来累计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50人次开展专题培训,覆盖教师300余人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教学能力竞赛等赛事,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5项。同时,推动“AI+教育”融合创新,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团队,开发《淡水经济鱼类人工繁殖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与互动性。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组,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聘任、晋升的“第一标准”,贯穿于“选、育、管、用”全过程,引导教师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推进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1个教师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顺利验收,1人获评“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形成“党建引领师德、师德促进教学”的良好氛围。

“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周琼

五年来,学院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10人,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比达70%,新增国家级人才5人、省级人才6人。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科研团队传帮带”等机制,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育人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四、科教融汇探新路,双创培育结硕果

学院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助力培育一流本科人才,以一流本科人才支撑保障高水平科学研究,已经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循环。

学院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9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中新国际合作等重点重大项目,科研经费总额超3.04亿元。在水产种业创新、水域生态修复、智慧渔业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团头鲂“华海1号”新品种、“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智能管控技术”、池塘“零排放”圈养等、“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双水双绿”种养、“鱼菜共生”等多项技术、品种和装备入选农业农村部水产类主导主推目录,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项。

王春芳教授、李大鹏教授获渔业新装备2024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奖

围绕水产领域创新与产业应用需求,学院强化“科教融汇、产教协同”。近五年,承担横向科研项目390余项,与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同时,构建院-校-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体系,学生参与率达78%。

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学院学子屡创佳绩。近五年,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4项,省级金奖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4项,其中《授渔蛙道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成功孵化落地,为渔业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展现了“学以致用、创新为民”的实践成效。

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湖北省复赛现场

五、国际交流拓格局,开放合作谋发展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胜任力的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助力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本科教育人才国际胜任力。

近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项目2项,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项。学院与日本北海道大学、鹿儿岛大学、韩国群山大学等1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设《鱼类细胞遗传学》全英文课程,每年邀请10余名国际专家来院为本科生讲学,近三年,选派200余名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

为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学院专门设立“国际交流奖学金”,资助学生参加国际竞赛、短期访学等项目。同时,学院积极投身“一带一路”渔业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志愿服务活动。五年来,学院组织师生前往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地开展学术交流与实践研学活动20余次,了解水产产业链关键环节,在跨文化实践中增强了学生服务全球渔业发展的责任感。

酷爱成人网 师生赴韩国群山大学开展访学交流

酷爱成人网 师生赴日本北海道大学开展访学交流

多年来,学院始终秉承“上善若水、弘毅笃行”的院训精神,将每一项课程改革、每一次科研实践、每一场国际交流都化作滋养人才成长的养分。从课堂里的知识传授到池塘边的实践指导,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国际舞台的经验分享,这份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行业需求的回应、对育人初心的坚守,正在让“兴渔济国”的本领和情怀在水产学子身上扎根、在专业实践中生长,为水产事业的薪火相传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